我国癫痫外科发展之管见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癫痫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其年发病率为24/10万~53/10万,现患病率约为4.6‰,终生患病率为7.5‰。70%~80%的癫痫患者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可以得到缓解或控制,20%左右为顽固性癫痫,这其中至少有50%的病人适合手术。适当的手术治疗能减少、减轻,甚至完全控制癫痫发作。因此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手段。颞叶癫痫手术治疗的经验与教训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颞叶癫痫是临床中常见的部分性癫痫,且是药物难治的癫痫。采用颞叶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最好,目前已成为癫痫手术选择的主要对象。作者积25年的临床经验,在此作一简介,供大家参考。外伤性癫痫治疗的临床探讨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癫痫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预防及治疗方法等。方法 我科自2000年1月到2006年3月收治86例外伤性癫痫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21例。手术患者采取致痫灶切除术6例,致痫灶切除+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热灼术11例,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2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胼胝体切开+MST+皮层热灼1例。结果 随访6~58月.65例保守治疗者中,28例在服药治疗两年以上后逐步减药直至停药,未见癫痫明显发作;其余患者仍继续口服药物治疗。8例仍时有发作。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满意9例(42.7%),显著改善8例(38.1%),良好2例(9.6%),效果较差1例(4.8%),无改善1例(4.8%)。无手术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伤性癫痫的预防首先应去除诱因,对有高发风险者可予以预防性抗癫痫药物治疗。准确的术前评估、术中ECoG监测、多种术式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外伤后癫痫患者的手术疗效。顽固性枕叶癫痫的手术治疗(附18例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总结顽固性枕叶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2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枕叶癫痫患者18例,其中7例行一侧枕叶皮质切除术,4例行一侧枕叶皮质切除+胼胝体切开术,3例行一侧枕叶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2例行一侧枕叶切除+MST,1例行一侧枕叶切除+MST+皮层热灼术,1例行枕叶MST+胼胝体切开术。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10例患者疗效满意,3例效果显著,2例疗效良好,3例效果较差,手术总有效率83.3%(15/18)。结论 顽固性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发作时有视觉症状,伴或不伴头、眼向一侧偏转,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对术前定位有一定的帮助.且手术效果一般较好。86例癫痫痫灶定位与脑电图懒波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86例脑电图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癫痫患者的病史特点及痫灶定位。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癫痫患者的病史、脑电图特点,并结合影像学改变、临床发作及发作期偶极了定位系统密度压缩谱阵(DSA)分析进行讨论。结果 蛛网膜囊肿、外伤后脑软化灶和脑萎缩所致懒波常见,分别为24.4%(21/86)、23.3%(20/86)和18.6%(16/86)。42例行术中皮质及深部脑电图探测,证实了术前定位。结论 脑电图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时,其懒波侧多为原发痫灶侧。存在此类脑电图特有表现的癫痫患者中,以继发性癫痫多见(94.2%,81/86),但少数病程较长的顽同性原发性癫痫也可出现类似表现(5.8%)。准确找出原发致痫灶并予以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功能区外伤性癫痫的临床分析及综合手术治疗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总结功能区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将几种术式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术前对32例病人的临床分析和痫灶定位检查,术中采用皮质脑电图监测,术式包括疤痕松解术、致痫灶切除术、前颞叶切除术、前颞叶及海马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和多处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术后随访2—3年。结果 17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9例癫痫发作显著减少,效果良好;4例疗效差;无明显改善2例,手术总有效率达81.25%(26/32)。结论 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治疗功能区外伤性癫痫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对癫痫的治疗作用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对癫痫的治疗作用。方法 运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的神经外科手术.沿脑沟显微切除6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6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5例无功能障碍,1例有轻度的左手无力。术后随访0.5~3年无癫痫发作,复查脑电图无棘慢波。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行立体定向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癫痫的作用。幕上胶质瘤致癫因素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分析探讨幕上胶质瘤致癫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幕上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人都经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 74.6%的额叶胶质瘤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具有钙化、肿瘤累及皮层和没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胶质瘤容易产生癫痫,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少枝突胶质瘤癫痫发病率较高。结论 胶质瘤致癫不仅与其病理类型有关,肿瘤生长特征及部位也是重要因素。欢迎订阅2007年《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海岸医学专业翻译工作室为医学专业论文提供中英文翻译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第七届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学习班暨研讨会通知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2007年征订启事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自体颅骨骨瓣腹部皮下埋藏与再植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采用自体颅骨骨辩腹部皮下组织埋藏与再植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3~65岁。其中颅脑损伤16例,高血压脑出血4例。颅骨缺损部位位于额部3例.额颞部10例,颞枕部7例。骨瓣再植时间30~150d。气腹机辅助腹腔置管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我科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应用气腹机打气腹进行腹腔端置管避免开腹手术.治疗脑积水10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治疗体会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 cephalic-hematoma,DTICH)是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扫描未检出颅内血肿,而再次CT扫描证实的颅内血肿,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10%~15%。我院2001年至2004年3月收治颅脑损伤病人317例,其中DTICH38例,占11.99%(38/317).经皮细孔钻颅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我们介绍一种经皮细孔钻颅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供同道们参考。
1材料
主要包括直径为0.3cm扁形钻头.18号硬脊膜外麻醉穿刺针.引入硬脑膜下引流管的导丝(英国产,经皮气管切开套装导丝),头皮硬脑膜穿刺扩张器,脑室引流管(外直径0.25cm,内直径0.2cm)等(附图)。钻孔引流治疗横窦骑跨型硬脑膜外血肿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自2002年以来.我科通过局麻钻孔加尿激酶注射治疗横窦骑跨型硬脑膜外血肿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8~42岁,平均28岁。均有枕部外伤史,有短暂昏迷史者18例,伤后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入院时GCS评分7~15分,受伤至手术时间12h~7d,其中〈3d者8例.3~7d者18例。脊髓栓系伴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策略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伴有神经原性膀胱的跨学科协作治疗。方法 本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24例,年龄4-47岁.平均35.1岁.男10例,女14例。手术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测定,神经外科手术分离粘连、松解脊髓,修补缺损及硬脊膜重建。排尿障碍改善不佳者行尿道支架置入及骶神经调控器植入术。结果 术前24例患者均诊断为神经原性膀胱,包括逼尿肌无力9例,扩约肌-逼尿肌共济失衡15例。病理诊断包括脂肪瘤8例,表皮样囊肿5例,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11例。随访8-36月,19例患者术后尿流动力学检查有显著改善:3例放置尿道支架,2例行骶神经调控后改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结论 伴有神经原性膀胱的脊髓栓系综合征应早期行栓系松解术,排尿障碍改善不明显者放置尿道支架或行骶神经调控术。早期诊断及成立医疗协作小组是积极有效的,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阻止神经病变加重及预防可能发生的上尿路系统损害。钙粘素、Ki67和p1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钙粘素(E—cd)、p16和Ki6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3例胶质瘤和12例正常脑组织中的E—cd、p16蛋白和Ki67的表达。结果 E—cd和p16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E-cd存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6%、20.0%,p16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24.0%.E—cd和D16在Ⅰ-Ⅱ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Ⅲ-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P〈0.05),而低于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P〈0.01);E—cd和p16二者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Ki67在Ⅰ-Ⅱ级胶质瘤中阳性率(3.15%±1.67%)明显低于Ⅲ-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14.37%±4.89%),两胶质瘤组与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细胞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E—cd、p16和Ki67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对评估胶质瘤的恶性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脑干出血的外科治疗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的手术治疗指征及处理方法。方法 我科1998年至2005年共收治11例局灶性脑于出血病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无死亡,无植物生存。1例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术后半年恢复;手术后面瘫加重3例,半年后2例完全恢复,1例有所改善。本组病人随访1~4年无再出血。结论 脑干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细致的术前检查,严密的术中监护条件下,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出血原因,临床表现,MRI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本组7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椎管探查,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并椎板减压术,4例术中见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分别在显微镜下予以结扎或电凝并切除病变.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随访0.5-2.5年,患者均预后良好,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3例.无复发.结论 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范围及脊髓受损情况,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及时的脊髓减压手术是改善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关键.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3组,依达拉奉治疗组32例;阳性药物对照组32例,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空白对照组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0d后,观测GCS、APACHE-Ⅱ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风险,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Moyamoya病的影像学特征及脑室出血的原因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Moyamoya病的影像学特征及脑室内出血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6年来确诊的Moyamoya病27例患者的CT、DSA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89%(24/27)病人有脑室内出血,DSA显示均有烟雾血管和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结论 成人Moyamoya病最常见的表现是脑室内出血,这可能与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有关。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治疗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IAC患者53例,其中47例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微创囊肿切除加局部的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蛛网膜囊肿部分切除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等;6例未手术者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大部手术治疗者获得良好疗效,癫痫能得到控制或发作次数减少。结论 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部分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法。TNP-470与卡氮芥抗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异种移植瘤生长作用的对比研究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比较O-(氯乙酰-氨甲酰基)炯曲霉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种植于裸鼠皮下,制备U-251胶质瘤动物模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TNP-470组、BCNU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21天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大小,并测定移植瘤CD105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CD105-MVD)。结果 治疗后第21天①TNP-470组(576.10mm^3±114.29mm^3)及BCNU组移植瘤体积(473.01mm^3±48.04mm^3)均明显小于(P〈0.01)对照组(1512.61mm^3±470.25mm^3);TNP-470组与BCNU组间移植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NP-470组与BCNU组抑瘤率分别为(61.91%±6.29%)和(68.73%±9.65%),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TNP-470组移植瘤CD105-MVD[(5.70±0.85)个/视野]显著低于(P〈0.05)BCNU组[(8.60±0.87)个/视野];两治疗组移植瘤CD105-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0.05)。结论 TNP-470和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犬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与MRI对比研究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SCI)后MRI特点与病理改变的时间关系。方法 采用Allen法制成犬SCI模型,分别在损伤后1d、1周、2周、4周、16周观察MRI与病理改变,并测定其行为学与后肢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SCI后1d,动物双后肢肌力均为0级,记录不到明显的诱发电位。此后动物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伤后1周诱发电位开始出现,但潜伏期明显延长,随后潜伏期逐渐缩短;SCI后4周,行为学与诱发电位测定恢复均进入平台期,脊髓中央出现空腔,MRI能准确反映SCI后脊髓中央囊腔的形状与位置,T2WI表现边界清楚的高信号影。结论 SCI后4周作为慢性SCI的时间定位界限,MRI检查结果尤其是T2WI能够准确反映囊腔的形态,为治疗慢性SCI处理囊腔的定位与范围判断提供实验依据。锥颅引流并脑脊液置换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和S100蛋白的影响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并脑脊液置换对重型脑室出血患者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 观察重型脑室出血病人常规治疗组(B组)、锥颅引流组(C组)和锥颅引流并脑脊液置换组(D组)各16例,对照分析其BBB指数和S100蛋白的变化,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A组)作对比。结果 A组的BBB指数及血清S100蛋白浓度明显低于B、C和D组,B组明显高于C、D组(P〈0.05);而C、D两组间则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锥颅引流并脑脊液置换可以降低BBB指数和血清中S100蛋白浓度。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附14例报告)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14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保守治疗6例,钻孔引流4例,去骨瓣开颅手术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果 硬膜下积液消失7例,好转3例,无效4例。结论 严格掌握大骨瓣减压手术适应证,术中硬脑膜减张缝合有助于减轻术后脑膨出,减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13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难治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采用手术方法修补治疗。心头颅X片、CT、冠状位薄层CT、MRI进行术前漏口定位。结果 本组13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难治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需行手术治疗,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术前漏口位置的判定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3%过氧化氢治疗129例小儿头皮血肿的观察护理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小儿头皮血肿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技术。方法 先取家兔自身血注入头部骨膜下和/或帽状腱膜下层制作家兔头皮血肿模型,观察血肿穿刺抽吸后,血肿腔内注入3%H2O2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头皮血肿患儿129例,穿刺及抽吸血肿后,注入适量3%H2O2,观察治疗效果,并与111例常规治疗的小儿头皮血肿对照。结果 家兔头皮血肿经3%H2O2治疗后,1~3d内消退,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对照组家兔头皮血肿均在10d后逐渐吸收。H2O2治疗的129例患儿的头皮血肿均在1~4d治愈.无复发和其他并发症。对照组111例头皮血肿则在7~15d内治愈。结论3%H2O2头皮血肿腔内注射可明显缩短小儿头皮血肿的治愈时间。颅内动脉瘤的病理改变与氧自由基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参与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电子受体。氧在生物体内通过单电子还原产生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称活性氧(ROS),它们包括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等。氧自由基包括·O^2-和·OH。动脉瘤是动脉某一部分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病理改变有瘤壁内膜、中膜弹力纤维、胶原蛋白的降解和消失,中层平滑肌的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氧自由基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脑膜瘤侵袭性的研究进展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1肿瘤浸润转移的过程和机理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极为复杂,大致为:①血管生成。②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③与细胞外基质(包括基底膜)发生粘附并使之降解。④穿越血管壁进入循环并到达远处部位。这是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级联式反应过程,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的一系列相互作用,涉及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并受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首先必须发生基底膜的降解。肿瘤细胞与基底膜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吸附、基质溶解和移动。吸附即肿瘤细胞与基底膜表面的整合素受体及各种非整合素受体结合;吸附后肿瘤细胞即直接或诱导宿主细胞分泌酶类,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而ECM降解主要集中在靠近肿瘤细胞表面:最后肿瘤细胞沿着缺损的基底膜向周围浸润。肿瘤与ECM的相互作用存在于浸润转移的各个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甘露醇的主要作用是脱水和利尿。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的常用药、首选药,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更为重要.但其可对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地 址:武汉市武昌武珞路627号
邮政编码:430070
电 话:027-68878533
电子邮件:zglcsjwk@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153x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603/r
邮发代号:38-347
单 价:10.00
定 价: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