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之剑》(The Sword of Honour)代表了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的最高艺术成就,它不仅是作家本人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英国文学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作品。作品由三部曲构成:《武装的人》(Men at Arms,1952)、《军官与绅士》(Officers and Gentlemen,1955)和《无条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1961)。与以往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小说着重描写一个人对战争的体会。它虽然命名为“荣誉之剑”,内容却是对荣誉的幻灭。相对于一般战争作品的宏大的冲锋陷阵场面,它最大的场面却是描写一场溃不成军的大撤退。因而,它的基调是讽刺,又有一种怀旧的伤感和无奈。小说写到了很多历史场景,将讽刺与传奇、反讽与同情融合在一起表现战争。它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路易斯·蒙特洛斯认为,文本具有历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因为包括批评者所研究的文本以及批评文本本身的一切写作和阅读方式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有着具体的历史背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虚构的文本也不例外。本文从写作的语境、接受的语境和评论的语境三个方面来探讨该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