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为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实现了“元创新”和“微变革”,也进一步敦促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检验和民主训练。本文以健康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对健康传播经典范式——“知信行”的重新认知为起点,提出因应挑战的方案,是实现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中国健康传播运动实践研究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运动这一概念进行引介的基础上,对美国健康传播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代表的具有健康传播运动形态的健康促进手段进行了回顾,以历时7年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为例,分析目前中国健康传播运动在实践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在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在达成健康促进目的的路径、资源占有及运作模式、政府及大众媒体的角色以及运动话语和行动框架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陈力丹教授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二届研究生报告会 2012年6月2日,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应邀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二届研究生报告会。在大会会场,就文学、语言、民俗和新闻四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读书和论文写作问题,做了专题发言;随后在新闻传播分会场就“数字化新闻中介挑战传统媒体”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喻国明副院长受邀浙江省市级报社社长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5月25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受邀参加在舟山举行的2012年浙江省市级报社(报业集团)社长论坛,并作了主题为《“关系革命”背景下的传媒发展的关键词》的学术报告。腾讯开放平台发布《社交传播渠道红宝书》 继在“腾讯开放平台合作伙伴年会”发布了中国首部《中国互联网开放平台白皮书》之后,腾讯开放平台((社交传播红宝书》即将发布,该报告将社交传播渠道进行详细拆分,具体为五种模式:INVITE(邀请)、FREE GIFT(免费礼物)、REQUEST(好友请求)、STO—RYFEED(应用分享-游戏故事)以及QQ闹钟。健康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形象构建——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 甲型H1N1流感(2009年)是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以来首次发布流感大流行警告。在疫情防控的风险沟通中,作为传播者的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及相关专家,需要构建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以传播学的信源可信度研究为框架,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进行全面梳理,从而总结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风险沟通中,传播者建构了怎样的形象,并对这些形象在风险沟通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论当代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之特点——基于《健康传播》的内容分析 本文通过对2011年《健康传播》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变化。本研究发现当前美国健康传播研究主题紧跟美国健康实际情况,强调定量研究,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同时关注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但是理论创新不够。议程注意周期模式下中美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为例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998年到2011年13年来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主流媒体在对禽流感议题的关注趋势呈现相同的特征,但在关注程度上有所不同。同时,本文也以议题注意周期、框架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由于办报理念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主流媒体对禽流感议题关注重点和选取视角、报道议题等方面不同特征。宾州州立大学传播学者沈福元来人大新闻学院演讲交流叙事对大众态度的影响 2012年5月23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福元来到人大新闻学院,进行主题为“媒体故事的力量——叙事对大众态度的影响”的学术演讲,并与我院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生态学视野中的健康类电视栏目研究 近几年,随着人们健康信息诉求的增强,央视及各省级卫视纷纷开办健康类电视栏目,个别栏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并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夺文结合健康传播的生态观,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大智慧》和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三个栏目为对象,通过抽样统计和分析,从栏目的话语权分布和议题构成的角度研究和评判此类栏目的传播方式。造词热 中国大陆去年诞生594条新词 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由大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5月29日公布的杞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大陆去年共增加594条新词语,并将整理出版新词语编年本;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汇,如限购、校车、房产税等反映出当年的社会生活。另外,用以形容句子格式的“XX体”与因微博而生的“微XX”等新词特别活跃。大众媒介“去悲剧性”问题研究 在根本性的生产机制上,大众传媒与传统悲剧文化是难以兼容的,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是社会体制、文化属性、现代技术在大众媒介身上聚焦的后果之一。本文从信息扩大再生产、个人主义立场的反思性特征、信息的即时传送技术和复制技术等具体问题出发,讨论了大众媒介“去悲剧”的特性。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做客人大新闻学院探讨美国社区报纸 5月23日下午,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Jock Lauterer到人大新闻学院进行主题为“社区新闻概况与新媒体背景下的美国社区报纸”,并与师生一同交流了相关问题。Lauterer先生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卡罗莱纳社区媒体项目高级讲师、主任。论微观环境下的跨文化适应——以跨文化课堂系列观察为例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是跨文化传播(Intercuhural Communication)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主要关注旅居者(客体)对东道国(主体)的大环境适应,而对适应的双向性和适应环境问题有所忽视。本文通过系列观察,发现了多层面跨文化适应的现象。本文指出,跨文化适应研究不应忽略主体向客体适应的逆反现象。而这种逆反适应现象会在“微观环境”下进行。微观环境的适应与微观环境的建构同步,建构过程中主次不明,双方互动协商,主客地位多有改变。赵启正院长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并做专题报告 5月16日,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行正式启动仪式暨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出席并发言。中美新闻教育交流的历史友谊——密苏里新闻学院支持燕大新闻学系建设的过程和措施探析 1924年,密苏里新闻学院推荐毕业生聂士芬前往燕京大学协助司徒雷登创办起新闻学系。在燕大新闻学系暂时停办后,密苏里新闻学院积极响应聂士芬重建燕大新闻学系的号召,从1928至1934年通过承认燕大学分、募集资金、交换研究生、互派师资、提供图书资料等五项措施,给予燕大新闻学系“学术和行政上的指导”,极大地支持和帮助了燕大新闻学系崛起发展。燕大新闻学系由此成为民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镇。赵启正院长参加“察哈尔学会-荷兰关系研究所首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 5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参加了在京举办的察哈尔学会一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为“公共外交的智慧:中欧美对话”。赵启正院长代表中方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和展望》的主旨演讲。美国财经新闻发展及教育培训模式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美国财经新闻的发展历史,概述了财经新闻在美国新闻业中日渐增加的分量和日趋重要的作用,阐释了美国财经新闻记者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梳理和归纳出了美国新闻传播院系以及传媒业界所采用的四种主要财经新闻教育及培训模式:高校正规教育、财经记者奖学金项目、记者在职短训、内部导师指导制,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财经新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第八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2年5月26日至27日,第八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俄两国30多家新闻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80余位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关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主持。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话轮”控制分析——以《鲁豫有约》与《奥普拉脱口秀》为例 “话轮”研究是关于语言会话转化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分析会话中的话轮转换,我们能够对会话内容的传播价值以及会话中的主客双方话语地位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以话轮转换理论为视点,选取美国的《奥普拉脱口秀》和中国的《鲁豫有约》为研究对象,从“话轮保持”、“话轮索取”和“话轮放弃”三个方面比较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策略,分析两个节目在风格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探寻提高改进谈话节目主持人谈话素养的方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移动互联传播平台 南都全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特色,打造一个以南都全媒体数字信息内容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以一款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为介质,开启了传媒从“翻阅时代”到“点击时代”再到“划时代”的跨越,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媒体转型新路。5月29日上午,南都全媒体集群在南方传媒大厦召开产品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款名为“南都PAI”的跨界产品。胡百精副教授作“新媒体、对话与长安形象”专题讲座 5月21日下午,我院党委副书记、传播系主任胡百精副教授在东莞市长安镇作了题为“新媒体、对话与长安形象”专题讲座。胡百精强调,官方要从利益共同体超越发展到价值共同体,与媒体建立平等关系,不能有舆论洁癖。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 网络媒体兴起后,以普通公民为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特征的公民新闻随之快速发展,并对传媒生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对传媒内、外生态的再建构。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举办“纽约广告节创意分析”讲座 5月23日下午2时,明法0201,人大新闻学院广告与传媒经济系邀请到纽约广告节中国区代表吴金君、华语广告圈名人苏秋萍先生来我院举办讲座。广告与传媒经济系王菲副教授、王树良博士全程参与讲座。社交网站网络口碑研究:以性别差异为向度 本文以无经济激励、消费者自发产生的网络口碑行为为研究对象,从传受双向视角:传受双方社交网站偏好、网络人际关系强度、口碑产品品类、不同信源的正负面口碑选择、传者传播意愿、口碑发布位置及传达方式,以及影响受者的口碑时机等八个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有效样本数894),证实了两性在社交网站网络口碑行为上有不同程度的维度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女性在不同连带导向型的社交网站中具有网络口碑传受优势,值得重视与关注。北京大学品牌战略研究会在京举办品牌创意传播论坛 由北京大学品牌战略研究会主办的“品牌创意传播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众多商业领袖、品牌专家、传媒学者以及包括央视网在内的主流媒体近200人出席了论坛。“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高峰论坛在杭举行 6月2日上午,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和《当代电影》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开幕。来自海内外的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转型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传媒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走向 转型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传媒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独特的演进路径,显露出由行政导向为主的行政型治理结构向市场导向为主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方向。这一演进过程的实质,就是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所引发的“权力分裂”过程,即政治力量逐步将之前完全垄断的权力部分地让渡给经济力量与社会力量,并反映于传媒治理结构之上的结果。可同样需要警醒的是,在传媒治理结构安排中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达成对权力的分享甚至“巧妙结合”之时的社会力量边缘化问题。《中国教育报》刊发我院王莉丽博士文章——《大学智库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 2012年5月25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学术版(05)刊发王莉丽博士文章《大学智库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文章指出,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纪,发展的中国需要形成、汇集世界级水平和影响力群体的智力支持。中国的大学智库将承担起思想创新、政策建议、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陈绚教授参加“媒体组织和行业协会自律学术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绚教授于2012年5月26日在陕西咸阳参加了“媒体组织和行业协会自律学术论坛”,该论坛由欧盟委员会英中协会(Greta Britain China Centre)支持,北京大学中国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主办,中共咸阳市委宣传部协办。中国上市有线电视公司竞争力比较 本文参考竞争力经济学家金碚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规模、增长率、效率、运营能力四个方面对上市的有线电视公司进行测量,结果吉视传媒的竞争力名列第一,歌华有线紧随其后,而广电网络和天威视讯竞争力相差无几,同处第三梯队。郑保卫教授做客名家论坛纵论“当前媒体格局与我国传媒生态环境” 5月13日晚,名家论坛第九讲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9币郑保卫教授为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做了题为“当前媒体格局与我国传媒生态环境”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等100余名师生聆听了郑教授的演讲。《青年与政治》真的是“违心之作”吗?——兼论王芸生与蒋介石、孔祥熙之关系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在《大公报》发表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引发了大后方学潮。次年1月22日,王又在《大公报》发表社评《青年与政治》,话锋全转,引起各方质疑。长期以来,人们皆以为此文是王在陈布雷压力下的违心之作,但经笔者对台北“国史馆”所藏“蒋介石档案”中有关材料的研究发现,此说似系不确,此文应系王与《大公报》对此“飞机洋狗事件”误报进行纠正的正常步骤之一,而王的表现,则似应是他与蒋、孔等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对当时政府的态度所致。《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出版 《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于2012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舍我文选,包括新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和早期作品十二篇(包括新闻作品、诗作和译作等)。第二部分为当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和《香港立报》的总编辑、总经理、主笔、副刊主编撰写的短论的汇集。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变迁——基于媒介社会角色的视角 本文从社会角色的视角切入,对中国农村类报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进行了梳理。改革开放前,农村类报纸是作为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而存在的;改革使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分化阶段,农村类报纸的角色随之表现为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直至“断裂”阶段,农村类报纸被整体边缘化;新世纪,农村类报纸作为“利益主体”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为谋求自身发展各自做出不同的理性选择。列宁论政治杂志的办刊方针——列宁致阿·马·高尔基(1910年11月22日)考辨 本文在考察1910年11月22日列宁致阿·马·高尔基信件的背景后,分析了列宁在探讨关于“杂志方针”观点时所针对的对象范围及其基本观点,论证其观点提出的依据,并对个别词语的中文翻译提出了修改建议。到底是谁最早提出“第四等级”? 关于谁最先提出“第四等级”的报刊观念,埃蒙德·伯克一直以来较为普遍接受,但2010年张妤玟发文力证托马斯·麦考莱。本文通过考察取证,证明在麦考莱之前,已有人明确使用过“第四等级”这一词。同时本文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伯克最先提出的可能性。高钢教授开讲人大“通识教育大讲堂”畅谈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传播 5月23日下午2点,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第七讲在1602教室准时开讲,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高钢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信息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及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埃杰顿的《美国电视史》解读 本文对美国学者加里·R·埃杰顿的《美国电视史》一书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在结构上存在三条层次不同且相互交织的线索,在编撰上采取的是一条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路径,在媒体观上应用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此外文章谈了该书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及它对中国学者和读者的意义。气候传播与气候变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2年6月2日上午,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传播与气候变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NGO组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环境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的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光晋教授主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来新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5月28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ichard R.John应邀来新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Richard教授就新闻史及其发展的问题与方汉奇教授、王润泽教授、雷蔚真副教授、赵云泽副教授进行交流讨论。方汉奇教授为《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作序 近日,一部记载深圳特区报30年历史的专著《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为《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一书作序,高度评价深圳特区报30年成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活动 5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周报》举办了成立三十周年社庆活动,《新闻周报》于1982年由时任新闻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倪宁创办。《新闻周报》创办三十年来,不但为新闻学院学生提供了实际的业务训练平台,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其“客观、独立、专业”的报道风格在北京高校中颇有影响。现采编队伍在120人左右,指导教师为赵云泽、阎芳、刘佳。
《国际新闻界》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社 长:高钢
主 编:陈力丹
地 址: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邮政编码:100872
电 话:010-82509362
电子邮件:gjxwj0@126.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68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523/g2
邮发代号:82-849
单 价:6.60
定 价: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