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遗留与积存,为数极夥;但是,这样丰厚的历史遗产,究竟是怎样传递下来的?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数术略) 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出土了大量的简帛书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的孔壁和汲郡。凡《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都有所发现,使我们亲眼目睹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古书原貌,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献对我们重新认识传世文献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是将已出土的主要简帛书籍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相应列出,对其内容及学术流派作了简略的介绍。试论《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与著录的不完善 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部叙、类叙、书下提要和按语为主要材料,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而推究了杂家类这种分类以及著录情况产生的原因。刘师培的戴震学 戴震的学术在清代即已引入瞩目。不过当时学者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其义理学。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添加的过程。在这方面,刘师培是较早注意到戴震考据学与思想之间密切相关的人,对于戴震完整的学术形象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刘师培可算是戴震学的得力功臣。阮元佚文一篇 《芙蓉池馆诗草》为清代桂林诗画家罗辰(1770—1838年或1838年之后,字星桥,嘉庆武生)的诗赋集,一册,《清人别集总目》予以收录。该集刊刻于道光十八年(1838),现为中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河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等馆收藏。该书卷首有阮元道光丙戊年(1826)《芙蓉池馆诗叙》一篇。阮元督粤,罗辰曾于其幕下数年,二人相交甚深,该《诗草》中有罗辰与阮元酬唱诗歌多首。是序未为《擘经室集》和台湾学者陈鸿森先生最近辑阮元佚文一百三十三篇的《阮元擘经室文辑存》所收录。为更全面地研究阮元的人格魅力和文艺思想,兹将该序录出,以飨同好。“暗渡陈仓”辨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刘洁修著《汉语成语考释词典》(1995年版)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蔡文溥与《四本堂诗文集》——一位古琉球国诗人的汉诗文创作 本文介绍古代琉球国汉诗人蔡天溥的《四本堂诗文集》及其创作成就,并且注意古代琉球国汉文学在域外汉文学中的独特性。“随注”而“该通”——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略论 本文探讨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版本、体例、功能和价值。具体说来,文章对史容从初注到增注的完善和提高,即从“随注”到“该通”的工作作了分析;对史容因例而“以事编年”也作了叙写和论述;还对史容注诗时先后做过的校勘工作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史容注诗中体现出来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写诗与释诗的关系,作了文献方法学与文学史角度的考查,从而认为史容注有很多值得我们发掘的宝藏。《道教灵验记》之文学、文献学考论 《道教灵验记》是一部典型的道教文学作品。现留存的十五卷本和《云笈七签》六卷本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后者有部分作品是他人增补,非杜光庭原作。《云笈》本可辑补佚文,并可以借此窥探全本《道教灵验记》的原貌。《道教灵验记》成书于杜光庭乞游成都以后、依仕王蜀之前的隐居期间,并非一般以为的前蜀时期。基于此,其成书背景和编撰目的也与《王氏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仙道类作品有所不同。另外,《道教灵验记》文辞优美,叙事婉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 本文旨在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探讨《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研究表明,作为规范字音的官韵,《洪武正韵》在很大程度上却体现为行政文书的正字规范;在诗歌用韵上,《洪武正韵》不敌传统诗韵,而处于边缘地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选择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真正原因。《四库总目·离骚中正》书后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存目有山东栖霞人林仲懿的《离骚中正》一书,是督察院副都御史黄登贤进呈四库馆的。黄登贤与他的父亲黄叔琳都作过山东学政,估计是他们在山东做官时得到该书的。查《四库采进书目》,山东巡抚第二次进呈书目有“《离骚中正》一本、《南华本义》二本”,可见当时除黄登贤外山东巡抚也进呈了林仲懿的两部著作。不过其他各省,尤其是献书较多的江、浙两省的进呈书目都没有这部书。《左传》志疑(四) 弃
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日能贤?”庾信《愁赋》考论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唐诗宋词中城市功能的演变与文体转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城市功能的变化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影响着文体的转换。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唐宋文学是一个转型时期,从城市功能来说,从政治化的内涵转向世俗性内涵;从文体角度来说,从诗转向了词。而南宋词的雅化则促使更为多元斑斓的城市生活、更为多样的城市功能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文体形式,并最终促成了新的文体转换。从张为《诗人主客图》看元和诗分派的局限性 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将中晚唐诗人分为六类,因其与后世所公认的诗人风格特征不同,而受到诟病。但张为的划分诗人类别也有他的标准,如将《诗人主客图》与后世的分派比较,可看出《主客图》之后的为元和诗人分派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分派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共性的强调,但经常忽视了诗人诗歌的多样性。尤其是元和诗人,不但对诗歌个性的追求远远超过宋代及后来的诗派,而且元白、韩孟两大诗派诗风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异中有同。《谭元春集》复社成员考——兼论复社与竞陵派的相互影响 本文考证了《谭元春集》中的六十六位复社成员,由此论证作为活动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文学派别竟陵派和政治性文人社团复社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而探讨明末之所以出现“天下盖知宗竟陵”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北周墓葬“不封不树”辨析 魏晋时期墓葬风行“不封不树”,研究者通常认为北周墓葬也是“不封不树”,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北周的“不封不树”只是在武帝建德后期至宣帝宣政初期的数年时间里得到推行,其影响力度和范围都十分有限,不可与魏晋时期同日而语。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小考 陈寅恪先生推测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之事属子虚乌有,此说尚有商榷余地。考之相关文献,从庾亮之言、王戎前后生活经历及心态以及谢安对《语林》的攻击三方面分析,可知黄公酒垆的雅事美谈,在政治利害驱动的清谈评价中,曾遭“挫成美于千载”的不公待遇。《梅花三弄》起源考 唐宋时期人们常提的“梅花三弄”,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单曲名称,而是有关乐府横吹曲中笛曲《梅花落》和角曲大、小《梅花》的泛称。明代有关颜师古创作琴曲《梅花三弄》的说法并不可靠,琴曲《梅花三弄》也不是胡乐羌笛《梅花落》的简单移植。从其情感内容以及最早记载此曲之《琴传》一书的时代看,应创作于“梅花三弄”这一说法开始流行的北宋时期,而其广为人知则要延至元代。“双陆”考 双陆是古代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是糅合波罗塞戏和六博两者特点创制的,大约始于曹魏,南北朝时发展成熟并且兴盛起来。与双陆相关的名称不少,波罗塞戏即握槊,它们是音译和意译的不同。双陆吸收了波罗塞戏的一些特点,源于波罗塞戏而有所发展。双陆与长行则是一类博戏,只是“小在同异之间”。双陆这种古老的游戏目前已被电脑商重新开发出来,借助互联网,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智力游戏。五石斋文史札记(二十) 一九六四年
一月二十六日 星六 腊月二十四日 早阴 午晴
女生陈淑华自津来,借《明诗纪事》丁集去。清代藏书家书札 王振声致李芝绶书札(一)
清乾嘉、道成年间(1736-1861),是常熟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活跃着一批藏书家群体,他们精通考证、校雠和版本、目录之学,相互之间切磋学问,交流心得,互通有无,他们为保存和流传古籍不遗余力。这些书信为我们提供了实证,是研究私家藏书活动的重要史料。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四库全书》零本(二)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四库全书》零本(一) 宋绍熙中三山黄唐刊《礼记正义》 宋淳熙中抚州公使库刊《礼记释文》 《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 古都南京,在曾经繁华的烟景当中,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业功名,演出过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骚人墨客、名流佳士,面对这古老的城市,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诉说着自身的感受。
《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主 编:安平秋
地 址:北京大学校内哲学楼328号
邮政编码:100871
电 话:010-62751189
电子邮件:ccc@pku.edu.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3241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992/g2
邮发代号:28-210
单 价:15.00
定 价: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