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自然科学
农业科学
社科财经
文教体育
医药
|
化工
|
财经
|
中医中药
|
教育
|
自动化计算机
|
机械仪表
|
水产渔业
|
电子电信
|
畜牧兽医
文献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社科财经
>
经济
>
《经济学》
>
2016年第01期
肥胖会传染吗?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我国成年人肥胖的传染性问题。在控制了个体及社区层面影响BMI值的因素后,本文利用多种估计方法,发现社区其他人的平均BMI值对个体BMI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肥胖具有传染性。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了核心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后,计量结果依然稳健。本文进一步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胖人的BMI值更容易受周围人BMI值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肥胖传染性的社会网络机制进行了研究。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的经济周期——以开封、太原粮价数据为中心
本文利用清代粮价清单中开封府、太原府的小麦价格数据,用谱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乾隆至宣统年间的经济周期。从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中国存在3个为期60年的长周期。在每一个长周期内,又可以分为若干个中周期。每次巨额军费支出都刺激了粮价上涨,水旱灾害、生态环境的变迁、极端的气候变化和白银供给量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经济周期。随着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的经济周期受世界经济景气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加深。
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中国恶性通胀时期的实证研究
本文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短期关系。恶性通货膨胀可近似看作是纯粹的货币现象,使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数据,研究者可以尽量避开实际经济变量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股票收益与事后实现的通货膨胀和事前预期的通货膨胀本质上都是正相关的。股票能够几乎完全对冲预期通货膨胀风险,也能部分程度上对冲未预期通货膨胀风险。中国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经历支持了费雪效应假说,这一时期股票是一种不错的保值品种。该结论有助于重新认识"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之谜"。
通货膨胀预期与企业存货调整行为
本文研究通货膨胀预期对企业存货调整行为的影响。以央行发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未来物价预期指数、随机游走模型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来计量预期通货膨胀。研究发现,企业存货水平的调整会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当预期通货膨胀率高时存货持有水平会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根据预期通货膨胀进行存货调整的企业未来经营业绩更好,而这种经营业绩上的正面影响在通货膨胀率预测相对准确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本研究把通货膨胀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纳入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主体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框架中,量化通货膨胀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拓展了企业存货管理行为的研究。
金融危机、非传统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探究美欧两大中央银行非传统货币政策之谜
本文将非传统货币政策指标直接引入因素增广的向量自回归(FAVAR)模型,研究了美欧两大中央银行所实施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对利率、价格水平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并首次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指标,在统一的实证框架下探讨了同一时期美国和欧元区非传统货币政策"利率约束之谜"和"价格之谜"的存在性和相似性。
收入差距会推高住房价格吗?
本文揭示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会直接引起住房价格的上升。文章在理论上阐明了收入差距推高房价的经济作用机制,并实证检验了模型预测及其作用机制与现实数据的高度一致性。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每上升一个标准差,相对住房单位面积价格上升0.07—0.09个标准差;绝对住房单位面积价格上升34—47元。并且在住房市场竞争越弱的省份,收入不平等对住房价格的推动作用就越强。本文的结论表明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能促进社会公平,还能抑制房价上涨。
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
本文试图从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的关系入手,解释中国农村地区的"建房热"现象,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深化已有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典信号理论模型的修正,得到了一系列命题和推论,并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陕西的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了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农村的婚姻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为避免逆向选择,男方家庭通过住房投资传达自身"质量"的信号。(2)在保留效用较大、借款成本较高或男女性"质量"连续分布的条件下,不同"质量"的男方家庭会发出分离的住房信号——建造出不同档次的住房,女性则可以依据住房档次判断男方的"质量",据此形成匹配的婚姻缔结。
关系、正规与非正规信贷
基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本文研究了"关系"对家庭信贷获取的影响。我们发现关系显著地提高了家庭获得正规信贷的能力,但关系对获得非正规信贷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而言,关系指数增大1%,家庭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贷款笔数以及额度分别增加0.18%、0.0024和3.2%。就关系子指数来说,家庭权势、建立和巩固关系的投入有助于家庭获得正规信贷,而亲缘类关系有助于家庭获得非正规信贷。另外,市场化并没有改变关系对家庭获取信贷的影响。
所有制性质对农村户籍劳动力与城镇户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本文基于CHNS数据,分析在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村户籍劳动力工资歧视的来源。主要发现:(1)国有企业城镇户籍与农村户籍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差距最大;(2)城镇户籍与农村户籍劳动力工资差异中不可解释部分所占比例在国有企业最高,在民营企业最低;(3)国有企业支付的工资要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城镇户籍劳动力在国有企业得到的工资溢价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劳动力,而且这些特征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加重。
省级行政区划造成的文化分割会影响区域经济吗?
现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文化分布,造成很多地区被分割出自己所属的区域文化而划分到其他省之中。这些被分割地区与本省主流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冲突,与持相同文化的邻省之间又被设置了地方保护壁垒,无论与哪一方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交易成本都会更高,从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以大类方言区作为区域文化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这种文化分割所造成的省内文化差异确实会显著降低被分割地区的当代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这种负面影响随邻省地方保护主义水平的提高而加重,随被分割地区划入当前省份的历史的延长而减轻,行政区划对区域文化的打乱与地方保护主义相结合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转移支付与区际经济发展差距
本文提出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并不能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和市场规模。同时,尽管该政策可以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的目标,但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而区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减少转移支付导致的福利损失,而且能降低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目标的补贴率要求。
地方利益主体博弈下的资源禀赋与公共品供给
本文以资源禀赋为切入点,首先建立了一个地方政府和民间两个利益主体争取资源收益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同条件下资源禀赋与地方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异质性特征;其次,基于2003—2008年中国地级市数据,首次采用最新的半参数空间滞后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区资源禀赋与不同类型公共品供给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同时,资源禀赋对公共品供给的整体影响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体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特点。
信息质量、市场评价与激励有效性——基于《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证据
《新财富》分析师评选是卖方分析师行业的重要外部激励机制,其有效性对证券市场信息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分析师发布信息的质量与评选结果的关系,从而探讨该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发现:在评选前,获奖分析师发布信息的质量,与未获奖分析师无显著差异;分析师获奖概率与分析师的曝光率及所属机构的市场地位正相关,但与分析师发布信息的质量无关。本文结果暴露出当前分析师行业外部激励的一些不足,这应引起证券市场的关注与反思。
融资来源、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来自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1998—2012年生物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现金持有对研发平滑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相比起财务的频繁波动,企业能保持研发投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运用现金持有来平滑研发,同时,内部现金流对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关系起到一个弱化的调节作用;(2)关系型债务融资对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关系起到弱化的调节作用,而交易型债务融资所起的调节作用却与之相反;(3)发行股票对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的关系存在弱化的调节效应,且调节作用最大;(4)金融危机反而导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原因在于现金持有对冲了财务危机,使企业研发资金来源得以保障。
资本市场效率与资产增长异象——最优投资效应假说vs.错误定价假说
本文利用2000—2012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深入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资产增长异象,并在此基础上对"错误定价假说"和本文建立的"最优投资效应假说"的解释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明显的资产增长异象,且这种异象在股票定价较有效和融资约束较严重时表现更为强烈,但与反映信息不对称下的套利限制等市场特征无关。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支持"最优投资效应假说",资产增长与股票收益的这种截面关系主要源于企业的最优投资决策而不是有限套利、过度投资或市场择时等其他形式的错误定价。
户籍改革、人口流动与地区差距——基于异质性人口跨期流动模型的分析
户籍改革将引致农村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比例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当经济体处于相对分散时,户籍改革将促进大市场地区形成,核心-边缘格局初现;接着户籍改革将增强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地区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集聚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户籍改革反而会削减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并促进企业扩散。同时,较高的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化解户籍改革后的过度集聚现象。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影响研究
2009年国家推行的"新农保"制度是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8—2011年两期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倍差法等方法,全面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实施时间不长和保障水平较低,新农保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参保老人的养老质量。在养老质量均等化方面,新农保显著提高了西部地区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加剧了不同收入组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不平等,现有农村老年人之间的养老质量差距也没有显示出缩小的迹象。因此应努力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促进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提高,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推动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均等化。
《经济学》
2016年第01期
肥胖会传染吗?
(李磊;胡博;郑妍妍)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的经济周期——以开封、太原粮价数据为中心
(罗畅;李启航;方意)
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中国恶性通胀时期的实证研究
(赵留彦)
通货膨胀预期与企业存货调整行为
(饶品贵;岳衡;姜国华)
金融危机、非传统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探究美欧两大中央银行非传统货币政策之谜
(张靖佳;刘澜飚;王博)
收入差距会推高住房价格吗?
(徐舒;陈珣)
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
(方丽;田传浩)
关系、正规与非正规信贷
(孙永苑;杜在超;张林;何金财)
所有制性质对农村户籍劳动力与城镇户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常进雄[1,2];赵海涛)
省级行政区划造成的文化分割会影响区域经济吗?
(高翔;龙小宁)
转移支付与区际经济发展差距
(安虎森;吴浩波)
地方利益主体博弈下的资源禀赋与公共品供给
(陈建宝;乔宁宁)
信息质量、市场评价与激励有效性——基于《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证据
(吴偎立;张峥;乔坤元)
融资来源、现金持有与研发平滑——来自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吴淑娥[1,2];仲伟周[3,4];卫剑波[5,6];黄振雷)
资本市场效率与资产增长异象——最优投资效应假说vs.错误定价假说
(林祺)
户籍改革、人口流动与地区差距——基于异质性人口跨期流动模型的分析
(朱江丽;李子联)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晔[1,2];程令国[3,4];刘志彪)
《经济学》往刊汇总
2016年
01
02
03
04
2015年
01
02
03
04
2014年
01
02
03
04
2013年
01
02
03
04
2012年
01
02
03
04
2011年
01
02
03
04
2010年
01
02
2009年
01
02
03
04
2008年
01
02
03
04
更多>>
2007年
01
02
03
04
2006年
02
03
04
2005年
01
02
03
04
b10
2004年
01
02
03
04
b10
2003年
01
02
03
04
2002年
01
02
03
04
《经济学》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100871
电 话:
010-62758908
单 价:
48.00
定 价:
192.00
杂志社网站链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IP查询
金月芽期刊网 2018
触屏版
电脑版
京ICP备130088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