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水浸预处理后的五味子中的木脂素,考察了虹吸次数、液固比、颗粒粒径及乙醇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98.05%(?),液固比67.20m L/g,颗粒平均粒度0.33 mm,该条件下理论萃取率为80.90%,实际萃取率为77.17%;五味子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96.38%(φ),液固比72.52 m L/g,颗粒平均粒度0.21 mm,该条件下五味子甲素理论萃取率为77.11%,实际萃取率为74.31%;五味子乙素的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96.38%(φ),液固比72.52 m L/g,颗粒平均粒度0.21mm,该条件下理论萃取率为77.13%,实际萃取率为74.23%.各因素对木脂素提取率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为乙醇浓度〉液固比〉颗粒粒径.
以间歇精馏法提纯甲基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合成液,采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 7.0建立了工艺流程模型.结果表明,在常压下先预分离回收氯苯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在5 k Pa、回流比R=3条件下提纯甲基苯基二乙氧基硅烷,产品纯度为99.67%,单程收率为70.56%,证明了间歇精馏分离甲基苯基二乙氧基硅烷工艺的可行性.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8%,为甲基苯基二乙氧基硅烷提纯工艺的工业放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采用自制气-固相反应测定仪,于950?1200℃温度范围内研究了焦炭与CO2、水蒸汽的溶损反应.结果表明,焦炭与水蒸汽反应的气化率约为与CO2反应的2?7倍,随温度升高,二者气化率差距缩小;焦炭与CO2或水蒸汽的反应过程受界面反应控制较明显,可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描述,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65.48和82.25 k J/mol;随温度升高,焦炭颗粒由外到内溶损量呈减少趋势,焦炭与水蒸汽反应比与CO2反应更多发生在颗粒表面;不同部位气孔生成方式不同,焦炭与CO2、水蒸汽反应后,边缘部位大于10?m的气孔所占比例分别增加66.98%和94.01%,中心部位大于10?m的气孔所占比例分别降低21.22%和3.30%.
将F藻(Lessonia trabeculata)的茎部浸泡后粉碎至1-3 mm进行消化反应,考察了Na2CO3浓度、料液质量比、搅拌转速、消化温度和消化时间对褐藻胶消化得率和褐藻胶溶液粘度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消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褐藻胶进行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消化条件为:温度70℃,Na2CO3浓度1.67%,搅拌转速400 r/min,料液质量比1:15,时间8 h.该条件下褐藻酸钠产品得率为34.80%,粘度为2261.67 m Pa·s,远高于市售产品的173.30m Pa·s.褐藻酸钠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粘均分子量为11.85 k Da.
将螺旋藻回用培养液补齐营养盐用于培养螺旋藻,考察了螺旋藻生物量、培养液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及培养末期螺旋藻胞内生化成分含量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用超滤膜对回用培养液中物质进行分子量分级,分析各级组分对螺旋藻的抑制效应,确定抑制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并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回用培养液中的螺旋藻胞外分泌物对藻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比生长速率比新鲜培养基中低23%,且会抑制藻细胞对营养盐的吸收及胞内蛋白和叶绿素合成,对硝酸盐、磷酸盐的吸收分别低36%和37%,胞内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新鲜培养基中的0.85和0.65倍.抑制物为分子量大于100 k Da的螺旋藻胞外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