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科学推动力关系初探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摆脱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片面的生产关系及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所造成的种种羁绊与束缚,最终达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作为人类实践成果综合体现的自然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可以变革生产关系的构成,而且可以促进主体理性思维的不断完善。从而在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两个基本层面上推动人的发展,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由三大门户网站在NASDAQ的表现看中国风险投资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中国的风险投资在去年初已表现出向好的信号,本文试图从法律、政策环境、投资机制、投资方向等方面找出复苏的原因,指出存在于意识、机制、政策中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的走势。社会资本与经济赶超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社会资本”是一个融合现代与传统社会因素的概念,又是一个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跨学科概念。对于立足传统社会基础上,力图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化赶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资本概念提供了一个贴切的视角。社会资本投资作为经济赶超的基础性投资,它的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建设、二是文化变迁.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看都是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网络,构建和累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网络资源,为经济赶超提供基础性动力和源泉。实施有效的社会资本积累有赖于政府能力的构建。西方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理论研究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借助于货币冲击影响实体经济的路径,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股票市场不仅提供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而且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传导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股票市场或股价本身并非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直接的调控目标,但中央银行每一次操作或每一项政策措施出台几乎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股价的变化,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西方关于股票市场如何传递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早,其已形成的理论可为我们所借鉴。电力市场寡头竞争的方式研究和行为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正在由高度计划、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向市场化过渡。国家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打破垄断后,电力市场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由于电力产品的同质性,未来电力市场的竞争方式将主要是价格竞争。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企业的竞争行为趋同,当前电力紧张条件下的电力投资将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本文利用寡头垄断理论和博弈论对电力市场的竞争方式和企业行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有关建议。网络与市场、科层相互关系的比较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企业网络看成是市场与科层的中间状态或市场与科层的混合组织的观点:另一种是认为企业网络不是市场与科层的中间状态,也不是市场与科层的混合组织,而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本文指出造成这两种观点差异的原因是组织划分维度的不同。本文认为增加组织划分的维度,可以丰富人们对组织世界多样性的认识。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家族企业制度变迁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一种企业制度总是与它所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联系的。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家族企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家文化”内涵的深刻影响和社会信任制度的缺乏是家族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障碍。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应从本真精神、时代本质和存在论三个层面完整地理解和系统地阐明。首先,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层面。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体现在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的哲学。其次,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第二个层面是从时代本质的高度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的本质或“总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是以劳动和资本对立为特征的私有财产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就资本还牢固地控制着整个社会而言,当代人类实践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本质上仍属于“马克思的时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世界中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从存在论的层面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而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而且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以及全部近代形而上学与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现实的内在关联,认为形而上学终结的关键在于改变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现实。正是这点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优越性,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我国观念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向现代化发展的明显趋向。但是,传统的封建主义观念如宗法观念、小生产观念和“左”的僵化观念以及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观念仍在严重阻碍着观念现代化的进程。解决观念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具备理论的准备条件、现实的基础条件和实践的动力条件,同时,作出观念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中国版“修正主义”考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社团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经济和社会领域频繁出现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反思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社团等草根组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逐渐意识到“结团成社”的力量,发现个人不仅可以利用集体的行动来维护共同利益,而且个人的努力也不再微不足道,人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经济市场化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为个人充分发挥其潜力捉供了更大的空间。内地与香港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冲突及解决方法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香港和内地虽属同一主权国家,却分属不同的法域,两地之间的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难以避免。对涉港民事诉讼的定性模糊,完全肯定平行诉讼以及现有规定的不明确等缺陷的存在,给两地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应当科学定位涉港诉讼,主要通过司法协商途径解决涉两地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结构调整与反腐败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腐败现象的产生及蔓延有其社会结构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伦理本位、差序格局,之二是正式规则与潜在规则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包括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但是,传统因素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腐败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促进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反腐败需要建立法理型社会结构。合法性资源的供给与再生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供给充足。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法性建设直接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只有进一步改革并全方位维护、开发和扩充合法性执政资源,才可能继续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重塑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必然选择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合法性概念经历了从韦伯的经验主义到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思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不同时期诉求于不同合法性基础。党现时的合法性基础已经面临巨大危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制度合法性基础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权力体制民主化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牲缺失及提升途径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有效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认同的理论基础,有效性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实践依据。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怀疑、对抗、排斥和否定,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种种表征。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产生的原因,寻求克服缺失的合理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确定它应有地位和发挥它独特作用的必然选择。论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二是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三是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穷其对策:一是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二是妻使公德建设制度化;三是抓好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为学、议政与救世——晚明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及其治学精神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晚明东林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东林人士士人和官员合一的身份,讲学而议政的治学风格,既有着传统上的文化和精神资源,也反映着晚明时代的新气象,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学、为政和救世之间的追求和立场选择。林则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升华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处于古今中外交汇之际的林则徐,正视西方国家的双重挑战,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他所继承的民本主义思想,随着以恃民兴邦、恃民卫邦为中心的救亡图强斗争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升华,这就是从恤民生以筹国计到恃民力兴民利抓固本之根本的升华;从传统的富民强国之方到商农并举,开眼看世界,着力扶持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升华:从恃民兴邦到足民实边,恃民卫邦,实现民本主义在与爱国主义并进中的升华,这就是林则徐这位近代伟大的民本主义思想家、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欲”在心物之间——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修己思想之检讨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先秦儒家人性论肇始于孔子。孔子谈人性,采隐性而不是显性、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论语》文本中“欲”的概念的厘清,指出:正是同时涵摄物质之“欲”和心之所“欲”,然其本身又浑然不分的“欲”这一概念,构成了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从而规定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方向。孔子人性论的实质,即以此浑然不分的“欲”为性。此后,孟子以心之所“欲”为性,主张性善;苟子以物质之“欲”为性,主张性恶。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家人性论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孔孟荀还提出了各自的自我道德修养的进路,即修己思想,从而对中国文化生发出深远的影响。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儒学是不是宗教是一个争论已久、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其有别于殷周社会对“帝”、“天”的宗教性崇拜观念的伦理道德性特征却是学界不争的共识。本文从文化诠释学地角度,分别从敬远的理性态度、诚敬的道德修养、不懈的现世追求三个方面分析考察奠定和巩固此一特征的历史根源——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进而探讨其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孟子王道政治学说的局限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言及孟子政治学说时,论者多以为其王道政治之不行实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通过对其王道政治学说本身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一学说所具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性质才是其无法参与现实政治构建的主要原因。郭象“量力受用”的现代诠释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郭象“量力受任”的问题,至今仍未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量力受任”之“力”是个体“自然之质”外化的具象。其现实运行的内在心理基础为性分自足,外在运行机制则是“当其能”和“司其任”。“当”和“司”的判断主体虽是统治者,但在动态的层面上,“当”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关键在本个体之“能”;“司”是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根本在与“任”保持一致。它是角色意识的表现。在当今国际化人材资源开发的进程中,尽快确立以“能”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社会价值系统,践行自我价值的定位,营造以自己能力为接受社会委任与否终极法则的文化生态。同时,尽快构建“量力受教”的社会教育氛围,把“第一”(应试)教育模式转到“唯一”(素质)教育模式的轨道上来。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批评之反思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来自西方的文化批评话语在中国语境中必然要受到中国固有“视域”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体现了文化批评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突出的体现于批评的目的、主体、对象和方法等方面。只有明确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国文化批评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文化批评才能真正是“中国的”。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态度,具体体现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的背景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对批判精神的片面强调到疏离再到重新认识的过程,文学在从反政治意识形态到泛意识形态的转变中,走向了迷失。重拾文学的批判精神,使文学在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希望。论鲁迅《野草》的解构主义倾向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鲁迅《野草》的许多篇章都或隐或显地具有解构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文本的写作策略、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渗透在作者为文的思维方式之中。这与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等原因不无关系。其解构倾向是中国的、现代的、散文诗的,难以摆脱解构与建构的冲突。宋代文化与类书繁荣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宋代是类书发展的繁盛时期。这既沾溉于宋代崇儒右文的文化政策,又和类书具有的教化作用密切相关。而编撰类书作为统治者羁縻人才的统治工具,更具有微妙的政治意义。同样,宋代昌隆的学术、科举应试制度和便捷的印行条件也与类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自我展示——汉大赋作家的创作驱动力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本文认为,促使汉大赋产生的驱动力,既不是为讽谏而作、献纳而作,也不是因帝王之命而作,而是缘于汉大赋作家的自我展示心理。这一观点,不仅可以从古代学者“见异于世”的赋论、赋家“猥欲逮及”的言谈中得到印证,而且汉大赋的冷僻诡异之字、广博的内容、宏大的篇幅以及劝百讽一的规谏,也无不与“自我展示”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汉大赋作家的这种自我展示心理,是因当时“高自称誉”的社会心理、汉王朝的强盛国力以及扬名于时、流芳后世的时代思潮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视野下的《古诗十九首》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形成于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汉代得到了极大发展,而且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在诗思方式上深受“天人合一”的影响,注重天人同构;另一方面,《十九首》中人性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又突破了“天人合一”对思想的钳制,从而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张缙彦与《无声戏》版本的关系之我见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清顺治十七年湖广道监察御史萧震弹劾前浙江左布政使张缙彦,其中一大罪名是“编刊无声戏二集”。本文主要探讨张缙彦与《无声戏》版本的关系,认为《十二楼》第十篇《奉先楼》、日本尊经阁本《无声戏》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可能与“编刊无声戏二集”的张缙彦有关联;张缙彦可能就是为尊经阁本《无声戏》作序的“伪斋主人”;张缙彦被指控“编刊”的“无声戏二集”,尚难断定究竟是第二集还是前后二集。徘徊于“文”、“道”之间的桐城派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桐城派文士在“文”、“道”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他们一方面以文章家自居,将“文章之学”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他们所持的“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论几乎使古文沦为护道卫道的工具。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士,尤其是晚清桐城派中的部分人士甘以文士自居的坦然态度,将“义理”与“文章”相剥离的思想倾向,使传统文学向着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唐人笔下的西施形象 免费阅读 下载全文 西施的历史本事难以确考,西施传说的流传主要凭借依附于文学。“西施”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起来的人物,而唐代是西施传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着重探讨唐诗中的“西施”百态,以及唐人对西施故事要素的取舍、扬抑,以期深入了解西施与唐诗的关系。
《江淮论坛》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主 编:计永超
地 址:安徵合肥市徾州路1009号
邮政编码:230053
电 话:0551-3438337 3438336
电子邮件:rwskjhlt@188.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6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03/g0
邮发代号:26-14
单 价:10.00
定 价: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