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与黑龙江记忆--当故乡成为一种文学形象 话题引论:用文学的方式,把黑龙江记忆变成中国记忆、世界记忆和人类记忆的是迟子建。关于大兴安岭的乡土记忆、关于哈尔滨的都市记忆、关于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少数民族记忆和关于黑龙江山川草木的自然记忆,构成迟子建文学黑龙江记忆的群峰,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具象与抽象并行的,极富艺术魅力的,独步天下的黑龙江气质风度,同时铺就了这位板地之女的诗意还乡的漫游之旅。迟子建说过:“当我七八岁在北极村生活的时候,我认定世界就是北极村这么大。当我年长以后到过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后,我回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一旦邮票般大小的北极村成为整个世界,最高的文学就成了最高哲学。
极地之女的诗意还乡——"迟子建与黑龙江记忆"谈片 毕淑敏在散文《迎灯》中曾经动情地写道:“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伟大的作家必要有宏大的背景,那是一种广博的宇宙力量的积聚。它们源源不断地将一种代言人的期待和责任,灌注到这个作家的体内,由他 或她发表出来……在迟子建的背后,有一片原始大森林,有皎皎的白雪和冰清玉洁的空气,有温暖的爱和辽远醇厚的人情……有了这些蓬勃的羽毛,子建就有了不断飞跃的天翼。”
诗意照临的少数民族记忆与边地书写 纵观迟子建的创作历程,这位来自中国最北的北极村的女作家是黑龙江记忆的文学代言人,思想深入故乡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沉积层.命运楔入故乡大地的流转和迁徙之中。
凝结着爱与美的冰雪叙事——迟子建小说论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迟子建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但始终远离文坛喧嚣,与各种文学潮流保持距离,以坚定而匀速的节奏执着于建构一个纯净至极的温情世界。迟子建不作怪异的文学想象,不讲曲折病态的天外故事,始终坚持纯正而本色的文学趣味,带着一身纯净的冰雪,书写着一个个爱与美的故事。
尖锐与温情——从《别雅山谷的父子》到《群山之巅》 迟子建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镇,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关于北中国的乡村叙事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并早已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个独特标识。
论贵游子弟拟作乐府诗与永明诗风的嬗变 《文心雕龙·通变》这样评价永明诗风:“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远竦矣。”《诗品序》也言:“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各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画境诗心:陆游山水田园诗的构图与诗体选择 山水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又是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历代产生了无数名篇佳作。考察历代经典的山水田园诗作,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大都选择五言诗作为承载诗意的载体,这与中国人对山水世界的色彩、构图方式,以及蕴含在山水田园之中的内在精神体认等都有密切关系,本文将以陆游的山水田园诗为研究对象,从色彩营造、构图方式以及精神观念等角度,具体讨论山水田园诗多见于五言这一诗体现象的原因所在,总结五言山水田园诗在语言与意象上的生成规律。
韩愈标榜式批评的诗史意义 最早把“标榜”用于诗歌批评之中,当数齐梁时期的批评家钟嵘。其《诗品》:“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①“标榜”的含义是“揭示、品评”。韩愈的标榜式批评,即通过揄扬的方式来品评诗歌,倡导自己的诗歌主张。
诗歌中的“面具”美学——从屈原“香草美人”之“引类譬喻”模式说起 屈原《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香草”和“美人”意象的使用,诗人使用大量笔墨描绘了芬美芳香的植物意象以及极富女性魅力的“美人”形象。“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夙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将香草佩饰身上,使之与己连为一体,成为其美好人格的象征;他摇身一变,自比为洁身自好、容貌娇美之女子,却遭他女嫉恨与诬陷,惨遭心上人抛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谓余以善淫”、“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情灵修之故也。
晏殊词的书写范式——以基调、复调作品及哲思为视角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著名词人,其《珠玉词》如一部珠圆玉润的乐章,对后世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晏殊词作有其独特的风貌,这和其书写范式有着密 切关系。本文试图从基调、复调作品及哲思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考察晏殊词的书写范式,并分析其成因及在词史演进中的地位。
史传论赞演进与六朝骈文形式 一、六朝以前的散文骈化与骈文演进
《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睢轻,功疑睢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何谓“生成”?——论德勒兹的“生成”观念 一、混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说德勒兹制造出了一个含混不透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差异是主导,生命之流任意游走,而新的事物和思想不断生成。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在这里被解除,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的虚假也在这里无处藏身。
默读,或作为施行的阅读——对“默读史”的考察 通常而言,我们阅读大量书籍,特别是文学作品,最常规的方式就是默读(the silent read—ing)。相比另外一种艺术音乐的公共性、参与性,文学艺术的实践似乎是个人的、沉思性的。
《东北文艺》与东北解放区文学 文学媒介是文学生产机制中重要的一环,文学媒介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本雅明曾经论述说:“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品格与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以报纸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政治体制之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现实性诉求及其困境 历来文学批评都肩负着现实性的功能,对甄别文学优劣、撰写文学史、引导文学发展等,起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然而,不知何时起,文学批评失声了,缺席了,退场了,留下了一片喧嚣,遂导致如文学批评丧失了职业精神、没有骨气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收场呢?文学批评能重新担任这一重任吗?
“荒诞”与“反抗”——试论加缪对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若干影响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重要作家之一,加缪的名字在20世纪40年代即被介绍到我国①,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虽偶有提及,但并未得到广泛的介绍和深入的研究。直到新时期以来,西方各种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被大量译介至我国大陆,并对我国的社会思潮、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理论与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加缪也不例外。
“清官”“铁腕”与改革小说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对改革者身上的“清官”、“铁腕”特质进行了着重的描摹。《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与《新星》中的李向南,是改革人物系列中最闪亮的形象,前者是收拾经济烂摊子的铁腕代表,后者是转型年代为民做主的“清官”典型。
重审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尘人化写作及其内在分歧——从罗振亚《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谈起 历史地看,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前面是可遇而不可求、作为诗歌黄金时期的“伟大的80年代”,后面则是网络崛起、门槛降低、公众狂欢的“新世纪”,它处于时间的夹缝之中,是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更像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过渡”。
图像视角下的《文心雕龙》新解读 成书于南朝齐的《文心雕龙》虽以文字作品为研究对象,但其作者刘勰不可避免会具有图像的视界,这是因为绘画在当时已是一门相当成熟且逐渐文人化的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题材逐渐从人物画中滋生了山水画,其功能则逐渐从存形、鉴诫往传神、达意方面转化①;
论明代戏曲评点中的"三略三得"观念 明代是一个戏曲繁荣的时代,明代的戏曲评点也是一个高峰。在明代之前,评点只应用于诗文,所以明代的戏曲评点在中国文论史上,无疑是一种新兴事物。虽然属于新兴事物,但是它却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美学的精髓和内涵。“三略三得”理念即体现了传统美学观念在戏曲评点上的应用、投射和铺展。
论时间语象的图像化 “文学成像”即“文学的图像化”是中外常见的一种艺术现象,而“文学语象是文学图像的生成之源,而‘文学的图像化’ 说到底是‘语象的图像化”。
自媒体环境下的影像微叙事艺术特征研究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的革新,近年来国内外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基于WEB网站、视频APP、社 交平台等影像功能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用户将注意力投放到了私人多终端的内容产品中,微视频、微影像信息相较之文字和图片更受到用户青睐。
作品欣赏
《文艺评论》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编:韦健玮
地 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街6-1号
邮政编码:150040
电 话:0451-86037010
电子邮件:wypl@vip.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672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059/i
邮发代号:14-117
单 价:8.00
定 价:48.00